回顾2014:文化产业五大变化趋势

2015/1/5 0:00: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航都文化投资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编者按:如果说2012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起点,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正式列入十八大报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项;2013是文化产业迅猛生长的一年,来自各个行业的资本汹涌进入文化产业,逐渐托出整个行业的庞大产业蓝图,那么,文化产业在2014年开始了升级转型的调整期,文化产业正在发生质变,由之前的政府主导逐渐“换挡”到市场主导,由“铺摊子”到“上档次”,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本报一直关注并报道文化产业“换挡期”的种种新变化,在辞旧迎新之际,以关键词的形式捕捉文化政策、文化金融、文化地产、文化旅游、文化家居等领域在2014年一年中的变化趋势,从纷杂的事件和现象中拨开云雾,梳理其质变中的痕迹和走向。

   关键词一:顶层设计

   2014年,文化产业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完善,国务院及文化部等相关部委连续出台了多个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涉及文化金融、文化财税、小微文化企业等方面,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14年的文化产业政策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有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奠定了基调。

   分析这些扶持政策,不难发现,其基调很明确,即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出市场力量,真正让文化产业融入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通过市场竞争提升其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政府这只“手”的作用正在逐渐淡化。

   2014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已经指出这一趋势,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换挡期”,即把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政府转向市场,并将发展的速度降下来,将发展重点转向转型升级。

   转换动力机制需要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根据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而降低发展速度则是在新的发展基础上使产业发展“回归常态”。10多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相当于“铺摊子”,现在要将重点转向“上档次”。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文化产业在顶层设计上的完善只是一个开始,文化产业政策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调整的地方。业内专家指出,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存在落实不到位,政策的实施主体、实施细则不明确的问题,这使很多好的扶持手段流于形式。同时,扶持性政策还存在扶持条件设置过高、扶持依据设置不合理、扶持方式单一、直接资助奖励的政策落实度高而引导性、鼓励性政策落实成效往往不高等问题,都是未来文化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二:融合

   “融合”无疑是2014年文化产业的关键词之一。从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出台的第一个系统性文件;到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新旧媒体融合;再到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促进文体产业融合,“融合”成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这一趋势首先体现在新旧媒体的进一步整合,无论是今日头条与传统纸媒的版权争议,还是名噪一时的澎湃新闻,都出现于2014年,绝非偶然。2014年被媒体称作“媒体融合年”,传媒业迎来新一轮的全面改革。

   同时,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各领域的融合更加深入。多家视频网站涉足传统影视行业,互联网巨头BAT纷纷进军文化产业,在影视、游戏、网络文学、音乐等多领域布局,传统文化企业纷纷嫁接互联网以求自保,文化产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此外,文化产业正在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多个行业进行融合发展,为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利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打破了部门、行业、地域的藩篱,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一个系统中去考虑,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会催生新的业态,带动就业,并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三:新型投融资模式

   判断一个产业繁荣程度和未来前景,除去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外,也看资本对该产业的热衷力度。随着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文化金融被细分出来,成为文化产业与金融业融合的新行业,越来越多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其设为单独的常设业务,新的投融模式不断出现。

   在国家支持开拓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板块,文化成为和众筹模式结合得最好的业务之一。以众筹网为例,其常设的投融资栏目中,有出版、艺术、娱乐几个明确的文化板块。至2014年末,这3块的上线项目达到490个、300个、835个,筹资额分别为9498679.88元、3730585.6元、14700401.7元,筹资额占比为17%、7%、27%。不只是热门文化娱乐项目,商业模式清晰的传统文化项目如拥有稳固会员群、线上线下业务结合活跃的北京字里行间书店等,均获得众筹融资。

   此外,在P2P网贷、文化小贷等多种创新型投融模式中,文化产业都成为热门的“试验田”。文化担保等相关配套建设也迎来了发展契机。国华文创相关人士认为,在融资环境越来越宽松的情况下,担保机构目前在传统业务上很难创新和突破,因此选择文化领域发力,文化担保类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新型的投融模式为文化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以P2P网贷行业为例,诈骗、跑路、提现困难等问题频频出现,日渐成为P2P行业的“新常态”。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达275家,是2013年的3.6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P2P网贷的行业周期性特点和系统性风险状况仍未完全暴露,同时也没有为学界和监管者完全掌握,相关监管细则的出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期”。

   关键词四:文化园区挤“泡沫”

   2014年,文化产业园区少了一些泡沫和虚火,正在悄悄完成着行业内的整合与升级,宏观政策的推行从市场环境层面促进着行业转向,新的投资运营主体纷纷跟进,互联网思维等新概念也正积极探索与园区运营融合的可能性,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运营模式。

   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园区的招商引资及建设工作仍采取园区管委会、招商部门主导,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模式,而金融投资机构以及相关金融中介机构很少纳入园区招商引资范围。缺乏配套的园区金融体系,严重影响文创园区整体营商环境和投融资服务的效率。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探索建设文化金融生态系统。

   以往利用利好政策来圈地,然后卖地、租地的文化产业园区盈利模式不仅广受诟病,同时也在显现出“坐吃山空”的窘境。

   在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中,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一批率先推动升级的文化产业园区,运营者针对前阶段园区建设中出现的项目重复、投资效率低、培育能力差等问题,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

   尽管各种趋势是好是坏还不明朗,但它们的探索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良性运营、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关键词五:旅游业竞合加剧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36.3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国内旅游总消费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2%,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

   直观的数字背后,隐藏着2014年国内旅游业一个个奋进的市场主体的不懈努力。从消费层面上来看,国民旅游消费正从早期所谓的高端消费向大众国民消费转变。从产业层面来看,国内旅游业正从政府为主导的投资转向以民间为主导的投资。

   资本在2014年也来势汹涌,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共发生旅游投资并购事件约105起,其中,携程旅行网和万达旅业的疯狂投资模式引人注目。针对旅游类企业的各种投资异常活跃,各类资本的进入加速了旅游企业兼并重组的速度。

   在资本的“推手”下,以“亏损搏市场”成为2014年在线旅游企业不约而同的发展策略,大笔的钱砸向产品开发和营销。在取得收获的同时,参与企业也付出了巨大的亏损代价,进入“亿元亏损”时代。在资本的助推下,预计2015年竞争将更加激烈。

   2014年也是旅游企业的上市年,产业链上多家旅游企业如众信旅游、海昌控股、途牛旅游网等成功上市。对于旅游市场来说,更多的优秀公司上市,给行业带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也有利于资本和人才的引入,从而将更加有力的推动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奔赴国内外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旅游企业将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