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 缘何10年增了10倍

2014/12/22 0:00:00

来源南方日报

航都文化投资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4文化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蓝皮书》显示,2013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35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9.3%,年均增速达25%,居全国首位。而2003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仅为135.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也仅为2.5%。10年后的产业增加值刚好是10年前的10倍。根据《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2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将超过5800亿元。

  十年间,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跃升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并以连续多年举办的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奠定了全国文化产业展示交易的国家级国际化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还逐年提升,这一硕果背后的密码是什么?作为经济、文化体制改革排头兵的深圳,未来又将如何实现规划中所提出的目标?

  观念转变市民需求提升释放市场活力

  2014年,一款可以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杯子,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全国销量达100万个,这款产品由深圳市洛可可设计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旨在让消费者可以不分时节地快速喝上温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基本功能上,而是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方式。”在深圳市洛可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毅超看来,创意设计可以满足人们不断追求高层次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在工业化建设及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革新后,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或者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的中心,而消费者和大众市民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在研究中发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很重要的原因是发达的、成熟的市场机制在背后推动,“在深圳,比较大型的文化企业多数是民营的或股份制企业,对市场的脉搏把握得最准确。”因此,追踪市场方向,让市场自由选择便是产业发展的最大规律。

  深圳市民平均年龄只有32岁,对文化创意生活有着很高的追求。近年来,深圳市政府一方面抓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每年5月都会举办文博会,另一方面也在抓文化氛围的培育,每年的创意12月吸引了不少市民,深圳市民对文化创意的消费力,在企业的角度感受特别深刻。

  “我们在深圳发展的这5年来,一直有很强的‘推背’感。”李毅超说,深圳国际化程度提高,市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企业不再需要教育市民消费什么,而是要不断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文化创意已从原来的附加价值变成今天的核心价值。”李毅超强调,如今已到了从产品到品牌到周边服务的全系统、价值链消费时代,因此,服务型商品的价值正以非常高的速度呈现,甚至是原来的100倍。“2013年的千亿产值只是刚刚开始,未来会更多”。

  战略部署“文化+科技”走出深圳模式

  从2003年提出了“文化立市”,到2005年提出文化产业要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到2011年提出把深圳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大市,再到2012年提出“文化强市”,深圳制订出台的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文件一直贯穿这10年,今年更是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模式加快“文化强市”的发展步伐。其中,作为新兴科技产业发展迅猛的深圳,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着天然的优势,从“印在深圳”领跑全国,到数字出版业异军突起,“文化+科技”已经成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

  “过去塑造一个品牌要用十年二十年时间,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里,只要改变思维,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短短几个月就可以做一个市值几亿元的公司。”在李毅超看来,这是如今互联网科技时代给产业带来的巨大契机。

  深圳移动互联网技术引领全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这在业内人士看来,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传播以及产业集聚效应上。“今年我们也开始帮助客户做移动互联网上的推广和营销,现在是各大电商,还有微店都实现了全线打通,全渠道营销。“李毅超告诉记者,他们还实现了线上和线下联动,全国O2O门店超过了8000家,微店达15000家。